24個節氣的種類,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內容,那你知道,其實每個節氣中,還有三種不同的變化嗎?在史書「逸周書」中的「時訓解」裡,將節氣分為了"三候",每五天為“一候”,總共十五天,而每一個節氣中的“三候”,則會根據當時的環境、氣候特徵,和一些較少見的特殊現象,分別用簡明的方式,為其命名喔!
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」詩人杜牧所寫的作品,寫的正是清明的景象。擁擠的掃墓人潮,與不再晴朗的天氣,感覺少了點歡樂,也多了些哀愁。然而,這段時期,也正是追思故人的季節,當我們與親人們相聚,一同掃墓時,除了慎終追遠的心境外,似乎也多了些認真生活的責任與使命感。接下來,就讓我們來看看,在這個有點惆悵,卻也帶著紀念意義的節氣「清明」期間,此時天氣仍不穩定,早晚溫差可達10度,人體的生理機制容易失衡,該如何透過日常飲食保養呢?還有哪些特別事項吧。
清明節竟然是活的?
清明節不是一定落在4月5日,清明節是以「清明」節氣來放假,「清明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環,清明在春分後的15日。根據中央氣象局112年公布的24節氣資料,今年清明節氣落在國曆4月5日早上9點13分交節氣。原來國定假日「清明節」是唯一一個用「節氣」來指定放假的節日。
清明節大多落在國曆4月5日,若當年國曆2月有29天作為曆法的調整,清明節則會落在國曆4月4日這天,因此清明節在國曆中是會變動的日期,故有「活清明」的說法。清明節自民國24年被政府定為國定假日,又稱「民族掃墓節」,是過年後第一個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,掃墓祭祖是最重要的活動。
清明節氣養生重點 首重保暖去濕
「清明」是二十四節氣中,唯一一個既是民俗節日又是氣象節氣的時節,除了掃幕祭袓等習俗,也可順應節氣養生。清明節氣首重「保暖去濕」,飲食方面則可多食當令食材與生薑,有助於提高免疫力。 飲食方面建議挑選當令食材入菜,例如:蘆筍、茼蒿、牛蒡、花椰菜、青椒、韭菜、芹菜、枇杷、桑椹、蓮霧等,另外中醫認為生薑有發散風寒、溫肺暖胃的功效,炒菜煮湯時加一點薑有助於提高免疫力,預防感冒。
除此之外,傳統清明節常吃的潤餅其餅皮、內餡熱量及含糖量都偏高,提醒三高及糖尿病族群要適量食用,建議可選用全麥潤餅皮,以川燙的雞肉絲取代油脂含量高的五花肉或紅糟肉,以無調味的堅果粒取代花生粉及糖粉。另外,也不妨帶著家人一起到戶外踏青,不僅能呼吸新鮮空氣、提升心肺功能,透過運動排汗的方式也能有效祛除體內濕氣,預防疾病。
清明掃墓不犯禁忌 1招開運保家族興旺
今天是清明連假第3天,也因天氣轉晴,掃墓、出遊等民眾變多,提醒大家掃墓除了建議遵守禁忌,也能準備12或24顆鴨蛋祭祀除煞祛厄,保家族興旺平安;若無法在清明節前掃墓,可虔敬告知祖先,在端午節前完成也可以。
最早的祭祖日是農曆3月3日「上巳節」,依24節氣推算「清明」,農曆也多落在2月下旬或3月上旬,國曆則落在4月4日至6日之間,無固定日期,這時節春暖花開,先人才會擇定這期間祭祖掃墓盡孝,慎終追遠、飲水思源。